香港股市 將收市,收市時間:6 小時 22 分鐘
  • 新聞
    Yahoo財經

    胡‧說樓市|負資產個案續創20年新高! 換樓鏈被凍結?

    政府全面撤辣後,本港樓市看似止跌回穩,但偏偏金管局公布,今年首季的「負資產」突破了30,000宗,創出20年以來新高。以前都說過,「負資產」等於「資不抵債」,代表如果業主要把物業沽售,因賣樓所得不足以找清銀行欠款,故必須自掏腰包才可贖樓,對後市去向都有一定影響。 本港樓價自2021年8月見頂後,至今已經累計跌逾23%,但實情如果買家借得少,就算樓價跌23%,也根本未跌穿其借貸額,轉售物業頂多蝕讓,而非我們常說要貼錢賣樓的「負資產」的困局。所以,導致「負資產」急升的另一原因,還因為跟買家借用高槓桿入市,變相只要樓價一回軟,很容易跌穿其借款額。 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年放寬高成數按揭後,為問題埋下伏線。準買家透過繳付保費來換取高成數按揭,顯然有節節上升趨勢。以2023年全年為例,全年新取用按揭宗數為50,059宗,但借取高成數按保的宗數卻有14,941宗,佔比高達30%。而借貸金額更達830.96億元,佔了市場按揭額的35%,也可以想像到當樓價逆轉時,所帶來的連鎖效應可以有多大。 全面撤辣至今已經兩個多月,發展商全力搶灘「先量後價」,令一手成交量創出了《一手新例》以來單月新高,當時,已有部份評論認為樓市已見底,但近日突然爆出「負資產」錄得32,073宗、創出了20年以來的新高的負面消息,又不禁令人再度反思,後市去向應否如此樂觀? 翻查資料,負資產最高峰是在2003年第二季,當時「負資產」超過十萬,按揭比率128%。雖然現在仍未去到2003年般嚴峻,但「負資產」怎樣也會對後市有影響。「負資產」可怕的地方,在於直接封鎖業主退路。如果業主要賣樓就必須抬錢;但如果想繼續供樓則在現市況要捱貴息,同時也因估值持續下滑未能成功轉按,形成沉重負擔。 當然若業主準時供樓,銀行未必會「大開殺戒」要求業主補差價,但「負資產」也間接打斷業主換樓升格意欲。以往升格換樓多透過物業財富升值,透過賣樓套現所得作為新購物業首期,但現在價格大幅回落,則很難再有財富效應。而且當舊有物業已跌至「負資產」時,賣樓一蚊也取不回之外,還要額外自己補錢離場,除非自己有額外資金去換樓,否則手持一層「負資產」的業主,在換樓的取態上也可能一動不如一靜。 未來情況會否惡化? 簡單答案就是視乎樓價升或跌。問題是,全面撤辣後所以展現出的面貌,就是新盤的貨源超級澎湃。現時一手供應已累積至超過11萬個、相當於超過七年的吸納量,令到發展商即使手持貴價摸頂麵粉,也只會繼續維持「先量後價」策略,未必會割喉式劈價,但只要稍為較二手市場低一點的價錢,已經足以搶走二手客源,兼冰封二手市場。二手業主要賣樓也唯有減價才可以,如此情況令樓價難言大幅回升。 而且全面撤辣後展現出來的另一個面貌,就是發展商開價策略,已不在乎早買業主的心情,甚至乎一期業主還未完全上會,二期已經劈價20%以上出售,近期減價更高達至30%以上。早前買入樓花的買家,若預備10%首期來上會,基本上未入伙前已經淪為負資產。除了可能加劇撻訂離場個案外,也會影響置業者的信心。以前受市場吹捧忘目迷信首批一定有水位,今日卻知道遲買愈平。置業步伐減慢,對樓價有一定影響。

  • 新聞
    Yahoo財經

    胡‧說樓市|新盤連環劈價,小陽春如何是好?

    政府全面撤辣後,多個發展商都搶閘推售全新盤,二手業主也願意讓步,令撤辣後的樓市展現出多年未見的旺勢,只是隨著近期走勢有放緩跡象,大家都開始討論,究竟小陽春旺勢還能否持續? 今集我們會一起探討此議題。 討論這個議題之前,值得我們由一手供應開始說起。房屋局數字反映,截至2024年首季,一手貨源高達112,000個,創出政府自2004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。這些供應包括21,000個現樓貨尾,以及72,000個樓花未售的單位。若撇除等待動工的遠期供應19,000伙,單計這些短期供應,已佔可供發售貨源的83%。 但每一年,我們有多少需求呢? 以過去五年一手註冊量推算,平均每年吸納14,959個單位,現時一手貨源可說相當澎湃,足以應付全港7.6年的需求。供過於求的大環境下,加上不少發展商手持的麵粉,都是在樓市未轉角前以高價吸納,故發展商在未撤辣前確實很難去貨。 全面撤辣就成為發展商的出貨契機,即使地皮高追購入,但他們取態也寧願套現至上,畢竟大家一開始也難以評估撤辣後的市場去向,總之就要搶灘,所以全面撤辣後的一手盤策略也是先量後價,甚至有新盤較上一期劈價20%以上推售,目的就是要搶客源,甚至二手客源都要搶。 受制一手樓開始減價,若二手業主不讓步,根本就難以找到買家承接。因為只要業主稍為強硬一點,準買家絕對有條件在一手市場尋找貨源。換句話說,全面撤辣後,減價盤才能出線,市價盤只能待價而沽,所以大家都會發現全面撤辣後的二手成交,仍不乏蝕讓急走貨。 供應層面充裕,購買力也因全面撤辣而陸續釋放。說到底,全面撤辣最受惠的人還是境外客。買新樓受惠新盤劈價20%,不用再繳付重稅,變相買樓再打折,所以對照本地買家來說,他們受惠程度最大,也成為樓市最大動力。本地客則主要受惠於放寬按揭成數及暫緩壓力測試,面對境外客群起入市的氣氛,靜候多時的他們也決定要入市,因為深怕「蘇州過後無艇搭」,樓市再被谷起。 這也大致總結全面撤辣後的一二手市況,量升價卻未見大升,也就是我們所看見的小陽春旺勢。只是隨著近期部份劈價新盤,在第二輪銷情後繼無力,十大屋苑周六日成交回到淡市水平,大家又開始關注,究竟之前一鼓作氣的旺勢能否保持? 而實情背後要評估的一個因素,就是發展商劈價推售新盤所帶來的影響。 一手樓劈價推售,固然可鞏固發展商的短期業績,但實情二手市場卻繼續捱打,業主要出貨,也難免要面對割價沽貨的現實。還有一點,就是現時不少劈價的新盤均為項目發展的二期,銷售期橫跨轉角市的新盤項目,一期業主還未上會,已因二期劈價而淪為蟹貨或負資產,不單影響上會氣氛,更令財富效應逐漸消失。以前物業升值,換樓客可套現大筆資金升格,但隨著蟹貨被套牢,業主卻失去動力換樓。 雖然全面撤辣本可為換樓客拆牆鬆綁,起碼先買後賣不用預支辣稅,但效力卻因樓價下跌而抵銷。換句話說,以現時一手樓劈價推盤推測,某程度是透支部份換樓客購買力。日後是否仍有足夠購買力支持樓市,還看有沒有其他新資金,如境外客的補充。當然關鍵也視乎發展商會否繼續劈價賣樓,而這又回到基本步,究竟十萬貨源的去庫存速度如何?

  • 科學
    Yahoo財經

    胡‧說樓市|垃圾徵費Q&A! 屋苑管理要留神

    政府全面撤辣後,樓市交投變得很暢旺,但最近還有另一個議題,也大家很關注的。所指就是垃圾徵費。垃圾徵費會在今年八月一日實施,雖然最終會否進一步押後或擱置,我們暫仍觀望事態發展,但如果真的落實推行,對我們生活又有什麼影響? 最近我們《胡.說樓市》都收到不少相關谷友查詢相關議題,所以也歸納了常見問題,跟大家討論一下。 要做到源頭減廢,政府決定透過立法對垃圾收費,由今年八月一日起,我們丟家居垃圾要付費。政策設有兩種徵收垃圾費的模式,第一種模式,也是我們最討論的,就是「按袋收費」。日後我們要買指定膠袋來丟垃圾、或大型垃圾貼上指定標籤,之後再由屋苑清潔工透過食環署或其承辦商的垃圾車收集、經私營垃圾收集商用壓縮垃圾車、甚或乎以螞蟻搬家形式把垃圾送往食環署垃圾收集站。 一共會九種不同size的膠袋可選擇,收費劃一為每公升0.11元,我們要按自己拋棄垃圾量選購適合自己垃圾袋。例如一個15公升的垃圾袋,日後要支付1.7元,再大一點20公升就要2.2元,如此類推。一些比較大的垃圾、垃圾袋不能裝上的就要貼上指定標籤,每一個標籤收費11元。指定膠袋及標籤可在不同超市、便利店及藥房購買。部份管理公司可能會在政策實施初期,協助居民去買袋,透過如此模式來買袋,管理公司可獲回贈指定袋3%作為服務費。 垃圾徵費另一個備受批評的地方,就是刻意買一個膠袋來盛載垃圾,這個舉動並不環保,尤其我們去超市購物,本身已經支付了一元買膠袋,回家拋棄垃圾時要再買指定袋丟棄,似乎跟環保的原意背道而馳。雖然政府容許大部份指定授權零售點「一袋兩用」,也就是說,買散裝單個指定袋來替代平時的膠袋,以便回家後可用來盛載垃圾。 但實情有部份商舖仍未做得到「一袋兩用」,而且,我們日常生活中,未必事事買指定袋來包裝貨品,如買一盒外賣本已有膠袋包裝、去街市買蔬菜也用膠袋包裝,但之後都要拋棄在指定袋內,這些大家都要留意。 另外,由於清潔工要確保垃圾妥善包裝,如果鄰居不聽從指示以非指定袋來包裝垃圾,又或者清潔工人根本未能確定來源的違規垃圾,清潔工是要抽出相關垃圾,再由指定袋包妥或貼上指定標籤。屋苑要為部份居民「包底」。「包底」由誰人去支付,以及公共地方的垃圾由誰人支付等問題,居民也應該要去找管理公司商討。 除了按袋收費,第二種收費模式是按重收費。大家可以不用買袋包裝垃圾,而是在收集垃圾後,才一次過在廢物轉運站或堆填區,按磅重重量來結算,收取俗稱的「入閘費」。「入閘費」多少視乎運往不同的地點,每公噸收費為365-395元。所以基本上,如果你的屋苑已經採用了買袋模式來處理垃圾,大抵上是不用繳付「入閘費」,這樣可避免「俾完又俾」的雙重徵費問題。 雖則說不會雙重徵費,但其實,在實際執行是有可能要「俾完又俾」的。因為最終需否支付「入閘費」是取決於由哪一種垃圾收集車輛把垃圾運走。一般由食環署或承辦商的垃圾車隊收集垃圾、或私營垃圾收集商以壓縮型垃圾車收集,只要用上指定袋或標籤,都不用繳「入閘費」;但在少數情況下,透過私營垃圾收集商以非壓縮型垃圾車收集,則怎樣也要支付「入閘費」。所以作為業主要跟管理公司確定屋苑用哪種方式來收垃圾、以及怎樣運走。